北京段大运河由昌平至通州,途经六区,南新仓、什刹海等10处点、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通惠河北京旧城段、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,玉河故道、澄清上闸等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。运河文化带重点是统筹保护白浮泉、高梁(闸)桥、古河道等水利工程遗产,紫竹院、积水潭等古典园林,三教庙、燃灯佛舍利塔等古建筑,传承运河文化。
北运河是流经北京市东郊和天津市的一条河流,为海河的支流。干流通州至天津也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。古称白河、沾水和潞河。其上游为温榆河,源于军都山南麓,自西北而东南,至通州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。
白浮泉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县化庄村东龙山东麓,又名龙泉。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。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,解决大都城的漕运,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,至元二十九年(1292)白浮堰建成。
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,元代玉河称为通惠河,2009年5月,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。玉河重建过程中,如何做好玉河历史风貌保护,更好体现玉河历史价值,并将之与改善民生完美结合,东城区一直在孜孜探求,为此提出了“应保尽保”的方针。 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,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,自万宁桥起至东不压桥止,全长480米,平均宽18米、水深1米左右。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、一处曲桥,两处船行栈道和四个挑台,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、完整,也为市民前来观景、休闲提供方便。
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,有一水面,名为积水潭。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——通惠河,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,名为积水潭。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,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。从元代起,来自暹罗、缅甸的大象,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,在夏伏之日,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。
燃灯佛舍利塔(简称燃灯塔)是通州八景之一,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端运河西岸,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也是通州的象征。塔共八角十三层,高约49米,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,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。
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,由郭守敬主持修建。自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开工,至元三十年(1293年)完工,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。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,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,通惠河主要位于通州区和朝阳区。
高梁桥又称高亮桥,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交界处,原来处在高梁桥路横跨南长河之处。如今高梁桥路已改从该桥两旁经过。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。
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,海淀区白石桥附近,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。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,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,“福荫紫竹院”而得名,有蜀南竹海的竹园别致,又有兔耳岭的灵石草甸景观。全园占地47.35公顷,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。南长河、双紫渠穿园而过,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。它是一座幽篁百出,翠竿累万,以竹造景,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。2006年7月1日起,紫竹院公园免费参观。
三教庙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旧城北部的区域大成街北侧(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,现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院——司空小区北侧)。此处因儒教的文庙(亦称学宫)、佛教的佑胜教寺(亦俗称塔庵)、道教的紫清宫(亦俗称红孩儿庙)三座独立的庙宇,近距离呈“品”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而合称三教庙。
萧太后河又作“肖太后河”,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。明清笔记记载:“河面船只穿行,河岸行人如织,如同江南水乡。”国内的地理课本、学生用地图册上一般作“肖太后河”。